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近10年来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这一切背后的支撑是庞大的供应链生态体系。
而碳排放指标除了在能源端做主要的努力之外,以供应链作为载体层层分解是必由之路,也是最高效、可全程追述的商业路径。也就是说无论是链主、中游乃至N级供应商,碳排放指标可能率先像“入场券”一样成为在供应链上实现交易的前提条件。
金融的本质是汇集零星的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匹配,通过相应的企业转换为集约化生产力。以碳金融为例,中小型企业和个人从实力和效率上都不能做到自建碳减排项目或者碳汇集项目,例如人人自建农场种植绿植。只能通过购买碳排放指标或者额度,将资金集中到碳指标“出售者”手中,集约化地进行碳减排项目建设、在偏远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兴建太阳能电站或者兴建都市农场。
在整个碳指标层层分解的过程中,产业链顶端的链主企业往往具有大的实际影响力和决定权。可以要求供应商在提供合适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同时提供碳指标或碳额度,链主企业也有能力自建碳减排项目、管理能力实现碳交易和申请各种碳补贴。处于中游的企业,往往是链主企业的某一方面的专业集成商或者承包商,部分具备自行获取碳指标进行碳交易的能力,但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自己需要提供的碳指标分解给三级乃至更底端的供应商。处于供应链末端的往往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其无力自建碳减排项目则必须依赖购买碳指标来完成“义务”。因此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解决碳供应链的金融市场为之服务,我们称之为“供应链碳金融”。
为此,我们建议大力推广“供应链碳金融”理念,作为在主战场能源端以外政府推进“30达峰”、“60中和”的主要抓手和方案。其益处包含且不限于:有助于“抓大携小顾链”,暨抓住大型链主企业,裹携下游中小微企业,顾及供应链全链从而降低全社会碳管理的总成本。
以供应链碳金融视角可以通过链主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高效、透明的传递碳减排要求并按照下游企业的规模、供应产品的特点、供货量、供货的物流方式、距离等来量化的分解碳减排指标。在信息流上完整、有效、对称。在资金流上链主企业可以协同、评估整条链上下游企业诸如减排小项目上的投资。并利用自身授信或背书利用供应链碳金融将较为优惠的“碳资金”专款专项专用到下游小微企业的减排小项目中。改变了小微企业的在此类项目上难以获得“碳金融”优惠资金的困境。无力进行减排项目的企业也可以背靠链主企业,通过未来在应收货款和碳减排量在链主企业端的“代征代缴”间小额的转换一站式完成自己的碳义务。
而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较少的管理成本仅通过对产业中链主企业的驱动和管理,就以点带面的完成了制造业全链上企业“碳中和”的繁复工作。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作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偲节供应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亮;暹罗智库研究员、上海民建研究院财金所研究员陆腾